探究诸葛亮墓地择址定军山的原因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时间:2023-04-13 14:15:39

诸葛亮一生以其对蜀忠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倍受后人敬仰,誉为醇臣楷模。对安葬地的选择,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本文就诸葛亮的逝世地五丈原、故里山东沂南,北伐根据地汉中、蜀都成都四个可能作为他长眼之地进行分析和比较;剖析了他归葬定军山的深远意义,揭示了他至死不忘北伐的坚定信念。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军出斜谷北伐曹魏,驻军于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隔渭水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忧劳成疾,病逝于此。临终遗言:"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1)因其生前被"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人尊其墓为"武侯墓"。武侯墓在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下。诸葛亮即未就地安葬,亦未魂归故里,更未还葬成都,而遗言葬汉中定军山下,其原因何在?笔者作了以下考证和分析,同诸位商榷。


(资料图)

一、客观上,就地安葬,归葬桑梓和还葬成都无法实现

亮逝于三国鼎立时期,蜀魏边境以秦岭为界,岭北为魏地,五丈原属敌国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诸葛亮的家乡山东沂南当时也属魏土,作为蜀汉丞相,"叶落归根",还葬故乡也绝无可能。

就地安葬和还葬故里无法实现,那么成都呢?作为蜀汉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为之效忠的刘备葬地,身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后亦尽忠伴备于地下,葬于成都。然亮卒时值秋八月,气候尚热,尸骨不宜久存,况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一千多公里,须翻越秦、巴,多为崎岖山路,归葬成都,受到了当时客观条件限制,更何况这不是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二、主观上,葬于汉中定军山是诸葛亮心之所愿

笔者认为,亮归葬定军山,与汉中在蜀汉的重要地位和他以汉中为根据地的八年北伐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1、汉中是蜀汉的北方屏障。汉中处于秦巴汉水之,间,秦岭和巴山两山脉象天然屏障一样包围着汉中,关隘重重,易守难攻。在豪杰并起的战乱时代,张鲁据汉中"雄居巴、汉垂三十年"(2)盖仗秦、巴二山屏障之作用;为占领汉中,曹操两次亲临,欲据汉中而"以图巴、蜀"(3);刘备因定军山之战大获全胜而称"汉中王",最后建立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争夺的军事重镇。蜀据汉中"上可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固守要塞,为持久之计。"(4)得汉中,蜀可稳定北方防线,伺机北伐,完成统一大业;蜀以汉中为根据地,可向北扩展疆土;汉中北有秦岭之险,可坚守关隘御敌与境外。对蜀汉,据有汉中,攻、守、防皆宜。魏若得汉中,则可由汉中出兵伐蜀,则蜀汉政权就危危可及了。"若无汉中则无蜀矣"(5)。汉中乃益州咽喉之地,是蜀汉的北门户,与蜀汉政权的前途和命运生死攸关,汉中在蜀汉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把北伐根据地选在汉中,死后归葬于此。

2、汉中是蜀汉的北伐基地。在《隆中对》中,亮与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就提出"天下有变……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6)。出兵秦川就是从汉中出兵北伐,汉中距成都五百多公里,所以汉中即是北伐的军事前哨,同时也是北伐的军事基地。诸葛亮初出山时,就确立了以汉中为根据地出兵北伐的战略主张。

夷陵之败后,亮受"托孤"之任,率众南征,采用"和"、"抚"的外交政策,稳定了东、南、西三面边境,建兴五年,上表出师,率军北驻沔阳,开始了北伐壮举。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五次北伐,每失利,皆退还汉中,为下二次北伐作准备,共历时八年。对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设相府于汉中,随行文臣武将颇多,在北伐和建设北伐基地汉中的实践工作中,为蜀汉政权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如蒋琬、费炜、姜维等;在经济上,休士劝农,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汉中经济,缓解了蜀汉的经济困难;在军事上影响最大,蜀亡时,带甲将士仅十万二千人,亮北伐时,最多时率兵十万,虽是北伐之初,这也是蜀汉大部分的兵力,可见,蜀汉的军事中心已由成都移至汉中。"筑汉、乐二城"、"治斜谷邸阁",在定军山一带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改革"十矢具发"的连弩,铸造扎马钉。这一系列军事措施,对巩固汉中的防御和北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和费棉皆尊亮制,座镇汉中,伺机北伐。诸葛亮北伐,呕心沥血,创立了汉中北伐根据地,为蜀汉后期的北方防线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葬定军山最能表达他与蜀汉共存亡的坚定信念。诸葛亮在汉八年,即是战斗的八年,同时也是建设汉中的八年,在汉中这片土地上,他运筹帷幄,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汉中是他深深热爱和眷恋的地方,归葬汉中定军山是他忠于蜀汉王朝,至死不忘"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午旧都"的宏图壮志的最高体现(8)。尽管诸葛亮为报"三顾"之恩,尽"托孤"之忠,五次北伐,鞠躬尽瘁,但终未成功,留下了千古遗憾。故他死后,遗命葬于对蜀汉江山的前途和命运生死攸关,对他本人的宏图壮志有着深远意义的北伐根据地汉中定军山下,激励国人继续完成其北伐大业,体现了他与蜀汉江山生死与共、至死不忘北伐的坚定信念。"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正是诸葛亮一生政治军事生涯及其归葬汉中定军山的最好诠释,(9)。

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我们民族精英灿如繁星,堪为后世之师者比比皆是,但诸葛亮之博享盛名于今尤盛,黎民百姓有誉之而无毁之者,实属姣姣绝伦,探讨诸葛亮归葬定军山的原因,分明使我们感受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尚情操和至死不忘北伐,执着追求的伟大精神,这对于激发我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热情,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奋发图强,克难奋进的坚定信念,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6)(8)《三国志.诸葛亮传》

(2)《三国志·张鲁传》

(3)(4)《三国志"法正传》

(5) 《三国志·杨洪传》

(7)《三国志·后主传》

(9)清李世瑛所作,现为武侯墓对联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